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这位杰出的哲学家,早在1934年就认为寻求真理是”科学发现中最强烈的动机之一”。这种热切的探求真理的态度,穿越时间和空间,犹如指南针,始终指向他哲学生涯的核心。
在波普尔的早期作品《客观知识》(Popper, K. R. (1979). 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中,他谈到了他对“真理作为对应关系”这一备受争议的概念的担忧。然后,1933年,逻辑学家阿尔弗雷德·塔斯基(Alfred Tarski)提出了”真理语义理论”。这一理论克服了对”真理作为对应关系”的批评,从而使这个概念得以复兴。波普尔对此深感喜悦,并认为这一理论支持了”形而上学实在论”以及寻求真理的规则性观念。
塔斯基的理论指出,一个句子的真实性条件,以及句子本身,都是元语言的一部分。例如,“雪是白色的”这个句子只有在雪真的是白色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虽然许多哲学家将塔斯基的理论解读为”通货紧缩理论”,但波普尔却称其为一种用”符合事实”来替代”是真的”的理论。他的这种解释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例如上面那个例子,它涉及到两个方面:断言和他们所引用的事实。
波普尔进一步探讨了”是真的”这一概念在两个不同的情况下的应用,即:”John打电话了”是真的,以及”约翰打电话是真的”。前者属于元语言,而后者更可能属于对象语言。因此,”是真的”有冗余的逻辑地位,然而,在如”约翰在关于菲利普的事情上说的是真的”这样的一般性观察中,”是真的”是一个必要的谓词。
基于这样的理论,波普尔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类真性”或”真相度”的概念。类真性的直观理念是,科学理论的断言或假设可以根据它们所暗示的真实和虚假的程度进行客观衡量。通过这种方式,一个理论可以基于定量的基础被评估为比另一个理论更真实或更不真实。波普尔强调,这个过程与“主观概率”或其他纯粹的“认识论”考虑无关。
波普尔在他的作品《猜想与反驳》(Popper, K. R. (1963).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Routledge)的第十章中,对类真性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而,他试图不仅定义类真性,而且还给出了实际度量的尝试,最后却证明是不够的。尽管他的这次尝试并不完全成功,但却激发了大量新的尝试和讨论。
波普尔的这些思想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和对科学方法的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不仅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科学研究的实践也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卡尔·波普尔而言,寻求真理并非一个静态的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他的观点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真理的传统理解,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寻求真理的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真理。有时,这可能意味着挑战既有的信念和理论。有时,这可能意味着开拓新的思维路径和视角。正如波普尔所说,“科学的进步并非靠发现的积累,而是由猜想和反驳的过程驱动。”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寻求真理的过程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但只有通过勇于质疑和探索,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
总的来说,卡尔·波普尔的“类真性”理论以及他对科学探索真理过程的理解,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追求真理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决心,更是一种无畏探索的精神。[1]
References
[1] Popper, K. R. (1963).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