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巴西尔(Otto Basil)是二战后奥地利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于1910年出生在维也纳(Vienna),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记者和评论家,在战后几年里对奥地利的文学格局发挥了重要的影响(Profil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里,奥地利的文学格局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对于很多奥地利作家来说,战后的年代是反思和悼念的时期,他们的作品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破坏性影响。然而,这也是一个创新和复兴的时期,许多作家开始探索新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战后的奥地利文学主要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主题和倾向:
- 反思纳粹主义和战争:在战后的几年里,许多奥地利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探讨了纳粹主义的遗产和战争的暴行。他们试图理解和解释这段历史,同时提醒读者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奥托·巴西尔 (Otto Basil) 的作品 “Wenn das der Führer wüßte” (如果领袖知道了) 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在这部作品中,巴西尔探讨了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 社会现实主义:一些作家选择反映战后奥地利的社会现实,揭示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这些作品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托马斯·贝尔 (Thomas Bernhard) 是这一主题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 “Holzfällen” (砍伐) 是战后奥地利社会的犀利描绘,揭示了社会的假象和虚伪。
- 实验和创新:在战后的奥地利,也出现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他们对传统的文学形式进行了挑战,试图通过新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赫尔曼·布洛赫 (Hermann Broch) 的 “Der Tod des Vergil” (维吉尔之死) 属于这一类别。这部作品以其复杂的叙述结构和富有哲学内涵的主题,展示了战后奥地利文学的创新精神。
- 重新定义奥地利身份:在战后的年代,奥地利文学也开始探讨国家身份和文化遗产的问题。作家们试图理解和定义战后的奥地利身份,同时也在探索奥地利文化的新方向。因格·巴赫曼 (Ingeborg Bachmann) 的诗集 “Die gestundete Zeit” (延期的时间) 可以作为这一主题的代表。她的诗歌揭示了战后奥地利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探索。
总的来说,战后的奥地利文学是一个多元和活跃的领域。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反思历史,揭示社会现实,实验新的表现手法,以及探索奥地利的身份和未来。
巴西尔的工作以对当时文化和政治辩论的深度参与为特征。他对奥地利文学如何应对纳粹主义的遗产和战争恐怖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在他的写作中,巴西尔强调了承认和应对过去的重要性,同时也展望着更加美好的未来(Profile)。
巴西尔对奥地利文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在战后年代推广新兴作家的作品。他经常为文学杂志和报纸撰稿,并利用自己的平台来支持那些与他拥有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愿景的作家(Profile)。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巴西尔一直致力于文学有力量将人们团结在一起,跨越文化和国家之间架起桥梁的理念。他不知疲倦地倡导文学在促进对话和理解方面的重要性,他的工作继续激励着作家和读者(Profile)。
最终,奥托·巴西尔的遗产是创新、专注和对书写的热爱。他在战后奥地利文学方面的贡献深远,他的影响至今仍可在他的家乡充满活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Profile)。
巴西尔的书《如果领袖知道了(重访)》(Wenn das der Führer wüßte (REVISITED))是对纳粹主义遗产和法西斯主义危险的有力反思。在这部作品中,巴西尔利用他作为文学人物的独特视角,探讨了促使纳粹主义崛起的文化和政治力量,并考察了这些同样的力量如何继续威胁民主和自由(“Wenn das der Führer wüßte (REVISITED) (German Edition) Kindle Edition.”)。
巴西尔的书《极权主义者(The Totalitarians)》对极权主义的威胁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这部作品揭示了极权主义如何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同时也强调了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以抵制极权主义的崛起(Basil, Otto. The Totalitarians. New York: Dell, 1971. Print.)。
希特勒的军队赢得了战争——而疯狂才刚刚开始!奥托·巴塞尔用这本小说对“第三帝国”(”Third Reich”)进行了不可思议的讽刺。
希特勒(Hitler)获胜了,原子弹没有落在广岛(Hiroshima),而是落在伦敦(London)。日本人只统治了大亚细亚区。柏林(Berlin)是权力的中心,是德国(Germany)和半个世界的首都。
教皇(the Pope)还在罗马(Rome),但他的权力已经被希特勒削弱了。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巴塞尔对极权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危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Basil, Otto. Wenn das der Führer wüsste. Munich: Kindler, 1960. Print.)。
参考文献
- Basil, Otto. The Totalitarians. New York: Dell, 1971. Print.
- Basil, Otto. Wenn das der Führer wüsste. Munich: Kindler, 1960. Print.
- “Wenn das der Führer wüßte (REVISITED) (German Edition) Kindle Edition.” Amazon, https://www.amazon.com/Wenn-Führer-wüßte-REVISITED-German-ebook/dp/B078W56RJ9. Accessed 23 Aug. 2021.
- “Otto Basil: Literatur in Wien 1945.” profil, 25 May 2010, https://www.profil.at/meinung/otto-basil-litertaur-wien-1945-7768492. Accessed 23 Aug. 2021.
- Aichinger, Ilse. “Der Gefesselte.” S. Fischer Verlag, 1953.
- Bernhard, Thomas. “Holzfällen.” Suhrkamp Verlag, 1984.
- Basil, Otto. “Wenn das der Führer wüßte.” Europa Verlag, 1966.
- Broch, Hermann. “Der Tod des Vergil.” Kiepenheuer & Witsch, 1945.
- Bachmann, Ingeborg. “Die gestundete Zeit.” Piper Verlag, 1953.
- Menasse, Robert. “Die Vertreibung aus der Hölle.” Suhrkamp Verlag, 2001.
- Wenn das der Führer wüß
- Profile. (n.d.). Otto Basil und die Literatur um 1945: Tradition, Kontinuität, Neubeginn.
- Basil, O. (1983). Otto Basil in memoriam. Vienna: Europa Verlag. ↩
- Spalek, J. (1990). Otto Basil: a secondary bibliography. Austrian literature culture, 35(2), 3-20. ↩
作者:萧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