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电影:中法电影的新视角》—— 当华语电影遇见法语电影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我们看到跨国电影逐渐超越国家电影的局限,开创出新的电影语境。在这个趋势中,中法电影成为了显著的例子。电影研究者和批评家Michelle E. Bloom 在她的新著《跨国电影:中法电影的新视角》中,深度探讨了这一现象。

在Bloom的眼中,中法电影的交融并非简单的东西方对立,而是超越了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的文化互动。她详细分析了2000年以后的多部影片,包括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侯孝贤的《红气球的飞行》和戴思杰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她运用混血(métissage)、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改编和翻拍、翻译和模仿等视角和工具,为我们熟知的这些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解读。

Bloom的分析并不仅停留在知名导演的作品上,她还将视线投向了一些较少为人关注但同样重要的影片,如台湾导演程裕杰的《杨洋》以及唐晓白的处女作《动词的活用》。这些影片展示了台湾和中国创作者们的视角与思考,如《杨洋》描绘的台湾新星Sandrine Pinna的混血美女形象,以及《动词的活用》对比巴黎和后天安门广场时期的北京,一个代表着自由,另一个却是囚禁。

此外,Bloom在书中还探讨了中法电影交融过程中的语言、文化和种族等多元问题,提供了理解其他跨文化交融和研究跨国电影以及世界电影的新视角和方法。

《跨国电影:中法电影的新视角》填补了中法电影研究的空白,为电影研究、法语研究、华语研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工具。同时,它的观点明确、语言流畅,也非常适合电影爱好者阅读,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电影现象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电影的创作与接收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了一个跨文化、跨语言的过程。《跨国电影:中法电影的新视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深入探讨了跨国电影现象,尤其关注中法电影的特殊之处。

Bloom认为,华语导演通过引用和改编法国电影,以及在巴黎和法国大城市取景,选用法国演员,甚至使用他们自己并不理解的法语对白,都是他们尝试与法国电影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方式。他们倾向于将法国视为神秘、性感、复杂的,就像法国人看待中国和台湾一样,带有一种异国情调。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电影的独到解析,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跨文化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在电影中的具体表现。Bloom的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中法电影,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跨国电影和世界电影。总的来说,这本书为电影研究者和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电影的方式,使我们能够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文化互动、交缠与与排斥。

关于作者 :

Michelle E. Bloom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法语和比较文学副教授,同时也是比较文学项目的主任。–此文指的是硬封面版。

评论 :

Bloom在这里对互文性、模仿、改编等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考察的电影大多转向更简单的法国、中国或台湾电影…… 尽管《当代中法电影》在准确指出文本混合的特定模式方面非常有效,但其价值还在于它展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必要性。– “H-France Review”

这本书并不止于对叙事的分析:通过复杂的互文和电影引用网络,Bloom展示了这些电影的混合特性是如何来源于文本引用、引文、致敬、从规范中解放出来,以及对艺术之父(首先是新浪潮)遗产的反思的复杂互动。– “L’Espirit Createur” –此文指的是平装版。

海外书局/萧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