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女权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那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女权主义呈现出了三种明显的趋势。首先,中国大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权非政府组织,并浮现出LGBTQ运动的影子。其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女性赋予了新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且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化环境。第三,作为对以西方为中心的女权主义的回应,一些中国女权学者和活动家开始重新评估社会主义中国时期国家女权主义和性别政策的遗产。
这些趋势为中国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选择、资源、机会,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陷阱、挑战和危机。
在这本及时出版的专著中,朱和肖通过多个视角,包括亲身经历、历史反思、理论思考和文化社会政治批评,审视了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女权主义思想的发展。他们强调了将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纳入对中国女权主义讨论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当代中国女权主义的多样性与国家女权主义的差异。
这本跨学科的专著共有十二章,全面而立体地描绘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女权主义的面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权主义的多元之声,超越了历史和文化的边界。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充满了战胜挑战和寻找平衡的努力。它体现了中国女性在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新机遇和挑战时所取得的成就。这也提醒我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权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现实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作为全球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当关注并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女权主义运动,理解其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女性的现状和努力,还可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进步。
《中国女权主义:跨越历史与文化的多元之声》这本专著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洞察和思考。它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女权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且多元的运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女性在发展自己的权益和意识形态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本专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跨学科的方法,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女权主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它呼吁我们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纳入到女权主义讨论中,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中国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通过了解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女权主义运动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文化背景都有其独特的情境和需求,因此,尊重和包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女权主义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应该支持和推动包容性和平等的女权主义运动。只有通过合作和对话,我们才能为全球性别平等的实现做出贡献,并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中国女权主义:跨越历史与文化的多元之声》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专著,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女权主义发展的深入了解,也为我们思考全球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提供了启示。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世界,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评论:
《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主义》是最早成功阐述中国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复杂性并理论化其意义的研究之一。该书由杰出的女权主义学者和作家提供的论文组成,对于任何对跨国女权主义、当代中国和全球化的矛盾影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 “Lingzhen Wang,《重新审视女性电影》的作者”
本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其中包括大部分近期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的研究,特别是从中文来源翻译而来的文章,同时也将中国女权主义与西方女权主义话语的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 “Sharon Wesoky,《中国女权主义面临全球化》的作者”
通过十篇论文和两次访谈,这本杰出的专著全面呈现了中国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现状。特别有价值的是包括了中国领先的活动家、学者和作家的文章和访谈。— “胡颖,《翻译的故事:中国新妇女的构建》的作者”
关于作者:
朱萍是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中国文学副教授。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文学与文化中的性别与主体性》的作者,也是《毛主义者的笑声》的合编者。
萧辉菲是堪萨斯大学的中国文学副教授。她是《家庭革命:当代中国文学和视觉文化中的婚姻冲突》和《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青年经济、危机与重塑:《小时代》中的《早晨阳光》》的作者。
海外书局/萧肜